發電設備由過熱回歸理性
發表時間:2009-07-01 11:47:40; 來源:news_from
6月初,在北京一酒店會議室內,來自全國各地的發電設備企業代表圍坐一桌,氣氛顯得并不輕松。 “新簽訂單非常少”、“企業排產極其困難”、“貨款回收難度大”,在這次發電設備行業2009年度經營計劃專家組會議上,很多企業在通報情況時都要提及上述語句。 發電設備行業進入了危險期? “影響肯定有,但金融危機對發電設備行業的影響并不是顛覆性的。”中國電器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邢玉久擲地有聲,“企業現在必須要主動調整結構,即使沒有金融危機的影響,市場需求也要減少。” 企業遭遇四大難 在經歷了2008年前高后低、跌宕起伏的形勢變化之后,發電設備企業自去年底以來集體遭遇了“灰色心情”。 “金融危機對企業在手訂單的執行有較大影響,”據上海電氣電站集團一內部人士介紹,企業到2008年底基本有1600億元的訂單,按常規來說,這么多訂單和項目應該是心里不慌,“但目前用戶的資金、開工情況大都不容樂觀,還有消息說今年國家基本不批新的開工項目,這都給行業帶來了不小的壓力”。 據他透露,目前企業執行項目中國家已審批的、有路條的不超過50%,這意味著后續項目的執行,尤其是2010年的材料準備、生產采購都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集團從管理層到業務部門,都在和五大電力集團、地方電力集團頻繁溝通,想確定到底哪個項目肯定能執行。” 對此,東方電機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曹劍綿也一再叫苦。“企業排產難,手里一大堆合同卻不知道該干哪一個。今年的排產計劃已修改了三次還要再調整。我們要不斷考察溝通打聽信息,非常艱難,排錯一個項目幾千萬元就砸進去了。”他形容說,“現在排產就像走鋼絲。”而據南京汽輪電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辦公室主任花衛透露,2009年要求改型、暫緩、退貨的用戶紛至沓來,總量已達到生效合同的30%。 “這使企業經營風險不斷加大。”哈電集團的代表表示,有些項目未得到審批,有些干到一半用戶要求推遲,不但占用資金、造成庫存,還給企業的生產組織帶來很大困難。 與此同時,新簽訂單量的下滑也令企業備感不安。“現在的市場調整,我們感覺非常明顯,”哈電代表透露,“1~4月履行的合同基本上是去年或前年簽訂、今年正式生效的合同,市場上基本沒有新的火電項目。” “企業資金回籠相當難,五大電力集團前幾年的設備款還沒有收回來。”一企業代表抱怨,“老款收不回,新簽合同不多,企業預收訂金很少,資金比較緊張。” 此外,出口難也讓不少企業頭疼不已。“幾大集團的出口主要集中在印度市場,有些用戶難打交道,而且大部分企業都要通過工程公司等中間商借船出海,對業主情況不很了解,國外項目的風險很難控制。”曹劍綿強調說。 需求下降焉知非福 盡管問題不少,但有些企業形勢不錯,可以說是苦樂不均。 雖然1~4月運行情況不很理想,但上海電氣對2009年“還是有信心的”。“總體看趨勢好像在回暖,國家的審批項目一個個出臺,用戶催交的項目也比較頻繁,對我們制造商來說都是好的跡象。”上海電氣的代表表示。 而目前新簽合同同比下降三分之二的南汽輪有關人士則認為,“出口方面,一些長期跟蹤的項目也出現停滯。如今年下半年國內市場沒有啟動,將對2010年及后續生產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金融危機對電工行業有影響,但不具有顛覆性,有一定限度。”邢玉久表示,“對高端產品基本沒有影響,但對低端產品沖擊較大。比如產品出口達80%~90%的電動工具行業,以及大多數貼牌、沒有高技術含量的中小電機行業。” 對于多數企業所擔心的新簽合同減少等問題,邢玉久認為,即便沒有金融危機,市場需求也要下降。“電工行業經歷了三年以上史無前例的高速度、高水平發展,大躍進時代已經過去。” “行業產銷嚴重失衡即產能大大過剩是根本原因,而金融危機只是一個誘因。”花衛表示,這幾年的快速發展已經提前透支了市場需求。 邢玉久算了一筆賬。“到2020年國家要達到小康水平,實現15億人15億千瓦的裝機容量,這意味著今后平均每年新增裝機容量5000萬千瓦,加上上大壓小和出口項目也就是每年六七千萬千瓦。對行業來說,這是一個比較從容的狀態。” “如果企業生產安排在2000萬千瓦或者1500萬千瓦,企業效益下降不是很大,相反運營還會處于比較好的狀態,”上海電氣的代表分析,首先,大家不會去紛紛搶占資源,抬高原材料價格;其次,之前企業生產任務重,外包量較大,現在可以適當回收。 “企業3000萬千瓦的產量中有三分之一屬于外加工,而有些企業幾乎一半是外協。”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發電設備中心綜合處處長馬桂山透露,“前幾年企業使勁采購、拼裝,從國外整套采購然后提供整機的情況也有。” “這幾年我們寅吃卯糧,不僅吃得漲肚子,還把可做、可賺錢的都分包到了國外企業,讓他們把錢賺了。這種方式不能持續下去。”中國電器工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楊啟明明確表示。 居安思危調結構 “現在談今年的形勢我們心里還是安穩的,因為在手訂單較多,但企業應居安思危,‘危’的信號已經非常明顯了。”會上,楊啟明狠狠敲了敲警鐘。 他分析說,今年1~4月發電設備實現產量2913.8萬千瓦,與2006年基本持平,按照這一趨勢,今年的產量有可能仍要超過1億千瓦。“但這部分訂單有相當多是在金融危機前拿到的,項目也是在危機之前就開始運作、準備的。去年我國發電設備產量達到歷史最高峰1.33億千瓦,但實際裝機9300萬千瓦,還有一部分需要今年消化。明、后年形勢非常嚴峻。” 對此,邢玉久也表示,今年哈電、東電、上電三大動力計劃實現產量7000多萬千瓦,但按照1~4月的2900萬千瓦計算,全年將達到8400萬千瓦,“企業應該好好排查一下,哪些項目可以做,哪些項目做不得。” “現在企業應該抓機遇練內功,充分消化吸收60萬千瓦、百萬千瓦機組技術,把產品質量提上去,真正實現自主化。”馬桂山建議說。 “2020年以前我國的電源結構仍以煤電為主,清潔發電是發展趨勢,今后的主力機型可能是60萬千瓦級超超臨界機組。”邢玉久強調,“企業要在提高水平上做文章,前幾年是攻關爬坡上超臨界,現在則要在調整中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按照國家政策需要生產高效率、低污染、節能環保的產品,不僅僅是減產而已。我們掌握了百萬千瓦機組技術應該回過頭來反哺60萬千瓦機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