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滾動軸承與國外發展存在很大差距
發表時間:2009-04-24 08:56:32; 來源:news_from
我國軸承工業于1950年開始起步建設,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已經形成了比較系統完整的生產與技術體系,成為排名于日本、美國和德國之后的世界軸承生產第四大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與軸承工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軸承工業尚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現在: 一、在品種上,目前世界軸承產品的品種規格共計約15萬個,我國迄今累計生產僅2萬余個,而且大多為通用產品。 二、在生產能力上,我國目前約有軸承生產企業2000余家,是全世界其他國家軸承企業總和的5~6倍。但是,全國的年總產值僅與排名第六的美國TIMKEN公司(約210億元人民幣)相當;與排名第一的瑞典SKF公司相比,僅相當于其年產值(約400億元人民幣)的一半;與日本相比,僅相當于其年產值的百分之十幾。 三、在尺寸公差與旋轉精度上,我國軸承盡管已接近國外名牌產品水平,但在尺寸偏差的離散度方面還存在著較大差距。另外,國外早已開始研究和應用“不可重復跳動”這樣精細的旋轉精度指標,而我國在此方面的研究還是空白。 四、在高速性能方面,國外名牌產品的DmN值達4×106mm?r/min,而我國軸承僅為2×106mm?r/min。 五、在振動、噪聲與異音方面,日本已推出靜音及超靜音軸承,而我國軸承的振動(加速度)極值水平與日本產品相比,一般要相差10dB以上。 六、在壽命與可靠性方面,以深溝球軸承為例,國外名牌產品的壽命一般為計算壽命的8倍以上(最高可達30倍以上),可靠性為98%以上(或追求與主機等壽命),而我國軸承的壽命一般僅為計算壽命的3~5倍,可靠性為96%左右。 七、在特殊工況的軸承應用技術方面,我國軸承更是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 正是由于我國軸承存在著從品種規格到性能質量等方面的不足,因此,不僅在出口上,絕大部分為低檔產品,每套軸承平均價格僅為0.4美元左右,不具任何技術競爭力,而且在國內的一些重要主機或領域,例如民航飛機、高速鐵路客車、中高檔轎車、計算機、空調器、引進型重大裝備等方面,基本上是由進口軸承“一統天下”。而這些產業或領域,又多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或領域。 綜上所述,滾動軸承并非是一種通常意義上的簡單機械零部件,而是一種包含了豐富技術內涵的機械產品載體。軸承工業作為機械基礎工業,其技術水平高低,對一個國家的工業技術發展水平具有一定的代表意義。如果說,一個不具有軸承工業的國家,不是一個完整意義上的工業化國家的話,那么,一個不具有先進軸承技術水平的國家,則很難說是一個擁有了先進制造技術的國家。我國軸承工業與國外先進技術水平相比,目前還存在著很大差距。因此,更需要國家站在戰略的高度,予以更多更大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