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部件發展滯后 中國汽車產業競爭力疲弱
雖然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國當之無愧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消費大國,但是中國汽車產業國際競爭力總體水平卻依舊與發達國家存在不小的差距。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上周二發布的《汽車藍皮書――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報告2009》(下稱《汽車產業報告2009》)中,一系列翔實的數據論證顯示,加速汽車產業戰略重組、加快零部件等配套產業發展等是提高中國汽車產業競爭力的當務之急。 雖然今年中國汽車銷量完成1000萬輛的目標并無太大懸念,但是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秘書長付于武在接受CBN采訪時卻并不盲目樂觀,他認為,中國汽車產業從創新能力、自主品牌實力、在全球價值鏈體系中的位置等方面都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 根據《汽車產業報告2009》,如果設定發達國家汽車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最大值為100,2007年中國汽車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分值僅為52.83,同比提高了10.9%。如果只與汽車產業最發達的德國相比較,2007年德國汽車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分值為81.16,而中國的分值為51.10,僅為德國分值的63%。 究其原因,《汽車產業報告2009》中分析認為,長期以來形成的以政府為主導的汽車產業發展模式還沒完全消失,在管理機制上,多頭管理、地方保護和市場保護不同程度的存在;在鼓勵自主創新,引導市場化的產業整合,提高產業集中度等政策方面效果并不理想,仍需進一步加強。 汽車零部件發展滯后是業界普遍的共識,在金融危機日益蔓延和加深的情況下,面對出口受限、外資企業的大舉擴張,以及本身行業的分散現狀、產品結構不合理等挑戰,本土汽車零部件企業生存狀況日漸堪憂。 為了客觀地認識和分析國內汽車零部件企業產品開發能力的現狀,今年初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對發動機、變速器、車橋、制動系統和轉向系統五大總成生產企業以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了調研。 調查結果令人堪憂:目前中國汽車零部件工業只能滿足中低檔車型的基本配套要求,對代表未來技術發展趨勢的零部件產品,特別是關乎汽車節能、環保、安全的汽車電子類零部件產品,尚沒有形成相應的研發和生產能力。 目前零部件產業的現狀是,在發動機、變速器等關鍵零部件領域,自主品牌企業與外資企業相比,尚無法構成直接競爭。而在汽車玻璃、燈具等領域,中國企業雖然占有一定配套市場和出口市場份額,但外資企業的大量涌入給中國企業也帶來不小壓力。這說明在金融危機日益蔓延和加深的情況下,本土汽車零部件企業生存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