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采購團四面出擊的三層意義
發表時間:2009-06-24 08:11:44; 來源:news_from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梅新育 世界經濟和全球貿易正值千里冰封,萬里雪飄,中國采購團四面出擊幾乎是滿目肅殺中僅有的一抹亮色。與1990年在美國發動貿易摩擦陰影下多少有些被動派出的采購團不同,目前在世界市場上四面出擊的中國采購團要主動得多,其意義表現為以下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也是主要層次,就是對于擁有足夠支付能力的國家而言,危機從來就是擴大進口的良機,因為危機會迫使賣方降低要價并放松出口管制。 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需要進口必要的技術和設備;作為世界工廠,中國需要進口越來越多的能源和原材料;作為世界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中國有充足的支付能力。另外,鑒于美國的某些反危機措施有可能導致美元資產顯著貶值,中國需要盡快把手頭燙手的美元花出去。因此,只要保證擴大進口先進技術裝備不損害發展自主先進制造業,切實防范進口貿易中可能出現的腐敗問題,那么,充分利用危機機遇擴大進口,運用采購團形式開展集體采購還有可能幫助我國企業獲得更好的交易條件。 回顧歷史,無論是前蘇聯還是中國,都有過利用西方經濟危機大規模進口設備的成功經驗。從第一個五年計劃(1928~1932年)開始,前蘇聯曾經創造了截至當時人類歷史上最快的工業化速度,而前蘇聯工業化的奇跡在一定程度上依靠的是大規模進口先進技術裝備。在上世紀20年代末,前蘇聯所需金屬切削機床的67.1%、渦輪機的52.6%、拖拉機的69%、發電機的89%、蒸汽動力設備的87%都是從國外進口的。 1973~1975年的世界經濟危機,是戰后世界最嚴重的經濟危機。此前,先后遭受西方和東方集團全面貿易封鎖的我國正是抓住這個機會,啟動了“四三計劃”,即用43億美元(后來追加8.8億美元)集中進口上百項成套設備和單機,這也是新中國成立之后的第三個技術引進高峰。在這個計劃中,引進的4套大化纖裝置對解決我國人民穿衣問題發揮了重要作用,并解放出一批棉田。引進的13套大化肥裝置和自主研發的良種技術以及億萬農民在學大寨運動中建設的水利設施,共同奠定了上世紀80年代中國農業騰飛的基礎。 此前,中國赴歐采購團簽署的采購合同中包括高檔轎車、名表等奢侈品,在國內社會引起了一些非議。需要看到的是,既然國內存在這樣的購買需求,與其讓國內買主萬里迢迢飛赴歐洲采購,不如由內資商業企業采購后在國內銷售,至少中國企業還能得到流通環節的利潤。 第二個層次是鑒于全球經濟危機已經引起了世界性的貿易保護主義浪潮,而中國是世界貿易保護主義的最大受害者,因此派出采購團為遏制貿易保護主義做出表率。同時,維護全球貿易體系不因保護主義浪潮而分崩離析,歸根結底有助于保護我國自身利益。 第三個層次是我國在全球貿易保護主義黑云壓城之際派出大型采購團,有助于在國際社會樹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同時,這也有助于中國在國際經貿和政治規則形成過程中取得更大的話語權,贏得更多盟友。一個大國如果不能給其他國家帶來實惠,就不可能贏得他國的接受和尊重。因為,一個國家的世界治理能力,歸根結底取決于該國向世界提供公共產品的能力。 “派遣采購團的政治意味大于經濟意味”―――某些輿論如此斷言。在一定程度上,這句話沒錯。目前,國際經濟競爭的最高層次是規則制訂權的競爭,也就是政治的競爭。只要是有助于為我國經濟發展創造更好的外部環境,有助于提升我國在規則制訂過程中話語權的活動,就有必要理直氣壯地投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