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逐步形成風電項目產業鏈
發表時間:2009-05-12 08:47:34; 來源:news_from
浙江省政府對新能源產業發展高度重視,在這次機構改革中新成立的省能源局,就是要進一步加強對新能源領域的統籌推進。浙江省發改委也已完成“浙江省風力發電發展規劃”、“浙江省近海風能開發利用研究”、“浙江省太陽能資源評估報告”等調研項目,并正著手研究推出符合當地實際的扶植政策。 浙江經濟,一季度GDP同比增長3.4%,但是,經濟運行總體延續了去年以來的下行態勢。只不過,下行趨緩,跌幅收窄。為此,省委研判形勢,定下16字調子――下行趨緩,運行趨穩;形勢嚴峻,不容樂觀。好在,陽光總在風雨后,雨后的彩虹最絢麗。 夏賽麗,杭州房地產界的知名人物,她主導投資的岱山衢山島風力發電場項目是浙江省發改委批復的第一個風力發電項目,一期4萬千瓦的機組已經于2008年4月建成投產。 “這對我來說更接近于一項社會事業。”夏賽麗告訴記者,“現在國家以每度6毛6分的臨時電價優先收購風電,這個價格高于國家電網電價,但低于我們的發電成本。” 據分析,衢山島風力發電場的成本電價,超過每度7毛錢,“雖然有一些國家優惠政策,還有通過向發達國家出售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減排指標的CDM項目等,估計只能做到保本微利。” 風電項目正常的成本回收周期就得8~10年,但除了岱山,浙江慈溪、溫州等地也有企業家毅然捕上了風。據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浙江的風電,目前已有20萬千瓦的裝機規模,到2012年將達到40萬千瓦。 浙商熱衷投資新能源 在浙江,嗅覺靈敏的企業紛紛“押寶”新能源:美達、華儀電器、天馬軸承等介入風能;正泰、昱輝、向日葵等主攻太陽能…… 對浙江省來說,發展這些新興產業不僅意味著老百姓可以用上更清潔的能源,同時也是提升浙江現有產業結構的契機――美國總統奧巴馬不是說了嗎:“誰掌握可再生能源,誰領導21世紀”。 介入新能源的企業嗅覺靈敏,他們已經觸摸到了其中的商機。 除去政府補貼外,光伏電池的主要原料多晶硅,價格從2008年最高的300多萬元人民幣每噸,降到每噸60多萬,令太陽能電池設備成本大幅降低。 “一方面硅原料價格降低;另一方面,第二代薄膜太陽能電池技術,能讓多晶硅用量降到原來的百分之一,大大降低了成本。”正泰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楊立友告訴記者,他們的第二代太陽能電池板技術,理論上能把發電成本做到0.5元人民幣左右。 發改委:浙江后發優勢強 浙江已經初步形成太陽能、風能、生物能的產業鏈,特點是“小而全”,因為我們還沒有像無錫尚德那樣的大企業。據說,在太陽能領域,無錫尚德、江西賽維LDK、天威保變等公司,2007年銷售總額達到了300億。 “但浙江后發優勢很強,經營靈活,而且能夠直接采用國際最先進的技術。第一輪新能源產業競賽我們排不上最前,但在第二輪還有希望。”浙江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對浙江經濟來說,新能源產業的意義不僅在于清潔能源,還在于能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風電、太陽能發電設備具有科技附加值高的特點,如果浙江能在國家乃至世界新能源產業發展中分一杯羹,將給經濟、產業結構調整帶來深遠影響。” 新能源“浙江鏈”初步形成 新能源的產業鏈,并不只有發電一環。比如,在風能產業鏈中,除了風電場運營與風機制造之外,風機零部件制造同樣蘊含巨大的投資機會。 浙江的天馬股份,其控股子公司成都天馬鐵路軸承有限公司主打風電軸承,正式投產前一月已經拿下1.68億的訂單;溫州的華儀電器,老板陳道榮采取了“風電設備生產和風電場建設相捆綁”的方式,自主研發了一系列技術領先的國內風機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