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引進到創新裝備發展“曲線圖”
孫昌基說,中國的機械裝備業實力很強,三十多年的行業經歷告訴他,中國人只要團結是能干大事的。眼下這樣的核電發展熱潮中,引進的煩惱也好,現實的桎梏也罷,都是通向中國機械裝備行業夢想道路上不能忽視的障礙。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機械工程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實現超常發展。但近十年來,這種引進越來越難。我們在與國外的合作中有過不少教訓。”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總工程師隋永濱向《能源》雜志記者這樣感嘆。 1998年,德國某企業和中國某企業合作建立合資公司,外方承諾向合資公司轉讓包括火電、石化等十多項泵工業的設計制造技術。 十年過去了,當初德國公司承諾轉讓的十多項技術還是沒有轉讓,就連現在生產的超超臨界、超臨界等火電機組,核心技術還在德國人手里。關鍵部件都在國外做,錢主要是外國人賺。在頭幾年的嚴重虧損后,中方的股份已經撤出。十年之后這個德國公司和上海某企業成立的合資公司,早已搖身變為外方的獨資子公司。 過去的教訓 2009年4月,在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的辦公室里,隋永濱談起機械裝備工業技術引進時并不避諱一些不成功的案例。 隋永濱不會忘記十年前見到那個合資企業的剪彩的場景。作為國際著名泵閥設備供應商的德國企業和上海某企業合資建廠,為火電機組提供設備零件。德國企業當時承諾,將向中方轉讓十多項核心技術。 2006年,隋永濱故地重游,心情變得有些復雜。招待隋永斌的德國企業中國區經理滿臉笑容,“十年前我們合資新廠剛落成時您就來過,現在您又來了,您覺得有什么變化嗎?” 十年來,在這個廠房內,似乎體現不了時代的發展。一樣的廠房,一樣的設備,隋永濱環顧四周給出這樣一個回答:“除了你們當年刷的藍油漆已經脫落,一切沒有變化。” 隋永濱不客氣的回答,讓外方的經理顯得有些不好意思。但是這并不妨礙他提出另外一個設想,他們不滿足在火電市場上的表現,想進入中國的核電市場,希望再建立一個公司。 “不可能,中國人不會再上當了。”隋永濱說,“你們聰明中國人也不笨。第一,中國核電裝備要實現國產化,走引進、消化、吸收、自主創新的道路,不會再當你們的加工廠。第二,要合作除非再新建合資公司。” 上海一晤后還不到一個月,德國公司就派出了七八人的代表團來京面見相關部門,尋求為中國核電設備提供產品的可能,并帶來了合作后產品設備國產化的方案。在此次的合作談判中,外方企業按照中方的要求把轉讓技術的清單和轉讓時間表一一列出,雙方對技術轉讓達成共識,但在持股比例上出現了分歧。德國企業提出要占百分之八十五的股份,結果被否。一輪談判下來,德國企業堅持要有控股權,至少百分之六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