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港口放量”延續10個月 折射經濟運行三大信號
來自省交通運輸廳的最新快報顯示,新年首月,江蘇主要港口貨物吞吐量同比大幅增長,最小增幅超過24%,最大則達70%以上,繼續保持了去年二季度以來的良好態勢,實現了“開門紅”。江蘇從去年4月以來呈現的“港口放量”,已經延續10個月。其背后,釋放出了怎樣的經濟運行信號?記者就此對我省部分港口進行了調研采訪。 信號一:進出繁忙,見證“經濟景氣”不斷回升 正月初五,“信任”號大型貨輪滿載17.4萬噸進口鐵礦石,靠泊連云港港口,卸貨作業、裝車疏運。 連云港港口集團有關同志告訴記者,春節期間,連云港港每天都有20多條船舶在泊作業,每天的貨物吞吐量都在33萬噸以上;有5條開普敦超大型船舶進港,接卸進口鐵礦石量達76萬噸;有10條煤炭船舶進港,裝卸煤炭達30萬噸。 而來自常熟港的消息同樣令人振奮:新年首月該港完成貨物吞吐量420萬噸,其中外貿貨物吞吐量77.6萬噸,集裝箱吞吐量3.25萬標箱,同比分別增長79.8%、117%、94.6%,再次刷新開港以來首月生產最好紀錄。 這兩個港口,只是江蘇眾多港口繁忙圖景的一個縮影。事實上,從去年第二季度開始,江蘇各大港口即開始“觸底反彈”:貨物吞吐量大多由第一季度的負增長轉為正增長,外貿貨物吞吐量逐步回升,江陰港成為我省第5個“億噸大港”,全省港口貨物吞吐總量繼續雄居中國大陸第一位。 國民經濟發展鏈條中的一個必然規律是,經濟繁榮時,對運輸的需求必然旺盛,反之則減緩。港口吞吐量因此被公認為重要的經濟“晴雨表”。省發改委交通處處長趙良元表示,我省港口吞吐量的走勢變化,可以解讀為:我省及相關地區的經濟景氣度正在不斷回暖。 信號二:止跌回穩,折射“擴內需”政策行之有效 省交通廳港口局的同志對去年全省港口貨物吞吐量“畫”出的戲劇性曲線記憶猶新:“去年前3個月,全省港口吞吐量連續負增長;到4月份止跌回穩,5月份以后一直保持良好發展勢頭,6月份單月實現了同比增長。”而從全年數據來看,2009年全省港口貨物吞吐量實現了14%以上的同比增長。 江蘇港口的強勁復蘇態勢,在整個長三角地區堪稱“首屈一指”。從上海組合港管理辦公室發布的相關報告中,記者了解到,2009年江蘇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的增速高于上海和浙江港口分別約為10%與5%,而泰州港是2009年長三角地區貨物吞吐量增長最快的港口。 “江蘇各大港口去年4月以來的吞吐量反轉,是國家及我省擴大內需政策顯現的效果。”省交通廳有關人士分析指出,隨著國家4萬億元投資拉動效應的顯現,國內對工業原料需求不斷升溫,國內企業加大了相關產品進口力度。鐵礦石、煤炭、原油等資源性大宗貨物,也因此而成為我省港口“上量”的主要貨種。 太倉港管委會辦公室主任徐衛強介紹,今年1月,港口的煤炭及制品吞吐量同比增長8.69%,主要為華能電廠、環保電廠及玖龍紙業企業生產自用;原油和化工原料同比分別增長48.55%、34.18%,有力保障了港區石化工業園區內企業的正常生產;木材同比增長34.44%,主要保障供應太倉木材加工區內企業生產所用;金屬鐵礦石同比增長5491.98%,保障了武漢鋼鐵集團的生產需要。 信號三:“進大于出”,昭示外需形勢仍不容樂觀 記者在采訪中也發現,雖然各港口貨物吞吐量不斷放大,但細分結構,則存在著明顯的“進大于出”現象。 研究相關圖表可以看出,2009年全省港口每個月的外貿進口吞吐量同比增長均在50%左右,最高達到70%以上;而外貿出口吞吐量則分別僅有上年同期的60%左右。2010年開年后仍延續了這一趨勢。以太倉港為例,今年1月,港口的貨物進出口比例約為1.8:1。 當然,即便如此,外貿出口形勢也在逐步好轉。由于我國進口以資源性產品為主,多為散貨運輸,而出口的多是工業制成品,大多依靠集裝箱運輸,因此,集裝箱吞吐量也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我國的外貿出口情況。從整體來看,2009年江蘇的港口集裝箱運輸經歷了嚴峻考驗,吞吐量直到6月才首次實現月度正增長,而全年累計完成集裝箱吞吐量同比增長則為3.1%,明顯低于全省港口吞吐量增幅。 種種復雜情形,加大了各界對外貿形勢判斷的難度。 不過,記者采訪過的多位港航人士一致預期:今年港口景氣會持續上升,但外貿出口很難恢復到2007年的高峰,畢竟,“依靠外需高速發展帶來外貿量激增的年代已經不復存在”。 這一觀點,在外貿界也得到了佐證――前不久,我省外貿專家就曾分析指出,目前外需回暖仍有不確定性,美、日、歐的失業率居高不下,不僅使其國內消費信心不足,而且貿易保護越來越盛。因此,今年我省外貿出口上升之路必將充滿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