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鍛造之鄉”發展困局
山西定襄縣,上世紀90年代鍛造業產業集群初具規模,企業一度多達上千家,鍛造法蘭出口占據全國70%,是亞洲最大的法蘭生產基地、世界最大的法蘭出口基地,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鍛造之鄉”。面臨著國際國內日益激烈近乎殘酷的市場競爭,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定襄鍛造產業仍然陷于設備陳舊、管理粗放、產品單一、規模不大,同業惡性競爭的狀態。不得不令人質疑:鍛造之鄉,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本報記者 鄭言成報道 生存現狀令人憂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沒有了以往鍛錘“叮哐、叮哐……”密集的夯擊聲,習慣了在巨大噪聲中生活的人們似乎有點不太適應。五十多歲的池師傅一大早還是來到他工作的富祥(音)廠,他在這家工廠工作已七八個年頭,在鍛造行業摸爬滾打也三十余年,無論是資歷還是鍛造技術水平也算得上是個出色的技術工人。 “因為沒有訂單,從年初到今年5月份,廠里一直處于停產狀態。自5月份接了晉中榆次的一單齒輪毛坯業務,廠里又開始了斷斷續續的生產。”池師傅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正拿著卡尺測量一個剛被鍛壓成形的圓環狀毛坯。 池師傅告訴記者,全村三四十家工廠都是以鍛造為主,除少部分企業因位于忻臺線劃定搬遷范圍內遷往別處,村里現在生產的也只有一兩家。記者隨后在相鄰的蔣村鄉蔣村也看到,大多數企業大門緊閉,透過院墻看到,院內鍛錘鐵架靜靜矗立,企業顯然處于停產狀態。據池師傅告訴記者,全縣以法蘭為主的鍛造企業目前維持生產的只有五分之一,以法蘭外其他鍛件為主的企業維持生產的相對多些,也不過三分之一,大部分企業處于停產狀態。 幾度輝煌耀鍛鄉 定襄縣鍛造業歷史悠久,素有“鐵打的江山”之稱,進入90年代,所鍛造的產品涉及法蘭、鍛件、齒輪、管件、合金模塊和運輸機械軸類產品,主要用于輸油、輸氣、化工、水利建筑、風力發電、工程機械、大噸位汽車動力傳輸配件、衛星發射底座等,主導產品法蘭遠銷美國、歐洲、東南亞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量占到全國的70%。 通俗的講,法蘭就是管件與管件之間連接的零件,就是這樣一個零配件成就了定襄近年來成為亞洲最大的法蘭生產基地、世界最大的法蘭出口基地美譽。定襄因此在1999年被國務院特色之鄉評定委員會命名為“中國鍛造之鄉”。這對于定襄這樣一個貧困落后地區農業縣來說,這是一個莫高的榮譽,“全國獨此一家!”定襄縣鍛壓和鑄造協會會長張玉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引以為豪。 內憂外患受打壓 當前定襄鍛造業所面臨的空前困難,既有席卷全球的經濟引發的國際、國內市場需求銳減,近年來煤、電等能源及鋼鐵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人民幣匯率持續走高,國際上印度、東南亞、韓國等鍛造產業的近年來異軍突起,及國內沿海產業發展壯大等客觀因素影響,又有定襄鍛造產業經營粗放弊病的存在而導致的產業格局不合理因素導致。 正是這種來自產業自身的弱點成為當前制約定襄鍛造產業發展難以突破的最大障礙。 張玉明會長坦陳,定襄鍛造業發展緩慢,企業普遍規模偏小。他告訴記者,2001年,浙江瑞安鍛造產業發展水平和定襄縣相當,但經過近幾年發展,現在發展到產值十幾億的企業一二十家,甚至一個企業產值就趕上我們全縣鍛造企業產值。 事實上,記者在定襄采訪期間也看到,像老池所在的工廠美其名曰為工廠,只有一座鍛爐,一部鍛錘,五六名工人,充其量算個生產作坊。定襄官方上述統計資料也表明,19家年產5000噸以上的鍛造業總產值占到整個鍛造業生產能力百分之五十。可想而知,全縣其余747家企業中,單體規模之小可見一斑。 高污染,高耗能,產業發展受限。因為定襄鍛造當前以煤為燃料,大氣污染可想而知。鍛造同等標準鑄件所消耗的標準煤大大高于國外。為節能減排,定襄鍛造業近年先后進行過四次爐窯改造。池師傅告訴記者,一次改造平均花費都在15萬元上下,一個爐窯四次下來累計花費不低于60萬元。盡管如此,定襄縣2008年第一季度仍因環境空氣質量二級以上天數僅為18天,在全省102個縣(市、區)排名中處于末五位,被山西省環保局“區域限批”。 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產品附加值低。山西金瑞高壓環件公司辦公室主任張志偉告訴記者,公司在2005年較早進入風電法蘭領域,率先上馬5米以上的臥式數控風電法蘭輾環機,事實上目前國內有10臺這種設備就足以滿足市場需求,但一個小小定襄縣,現在這種輾環機就占到8臺。重復建設如此可見一斑。 生產設備工藝落后,產品結構單一,同業惡性競爭不斷加劇。山西管家營法蘭鍛造有限公司常務副總張晉平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正是因為鍛造工藝簡單,企業一哄而上,產品單一,勢必造成同業惡性無序競爭。對此,金瑞公司亦深受其害。張志偉向記者透露,前不久,公司以單價1.8萬元接到一批法蘭訂單,結果被同縣另外一家公司以1.6萬元低價搶走。這種事司空見慣,企業已見怪不怪了。 當然,定襄鍛造產業作為傳統產業的弊病遠不止這些。 浴火重生待時日 誠然,形勢逼人!擺在定襄鍛造業面前的是一條涉及鍛造產業未來的選擇難題。但并非絕路。 面對困境,定襄縣摸索中前進。為加強行業自律和自我發展,2005年,在政府推動下,定襄鍛壓和鑄造協會成立。對于目前定襄鍛造發展形勢,張玉明會長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他們計劃建議政府能夠放權給協會,協會通過制定自律公約、出臺行業最低保護價、設計產業發展規劃等手段實現行業自我良性發展。沿海發達地區及國外發達國家,行業協會的這方面功能體現比較明顯。 但對于定襄鍛壓和鑄造協會,一些企業并不看好,原因是這個協會是政府主導成立,無論是協會領導及理事成員都是政界領導和職能局負責人,他們并不能完全意義上代表企業說話。 管家營法蘭鍛造有限公司十余年間歷經三期技改,現在成為定襄法蘭行業佼佼者,金瑞高壓環件公司成功進入風電法蘭,成就華麗轉身。記者通過調查發現,這兩家企業之所以能脫穎而出,原因就是他們能夠順應市場潮流,圍繞傳統產業新型化方向,不斷創新思維的結果。 從國內產業集群發展比較成功的福建晉江等的發展模式看,政府的政策引導、培育地方品牌及完善配套服務體系、創優發展環境等方面推動產業集群升級方面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但在這方面,定襄縣地方政府尚需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