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數控轉戰重型機床謀劃電力市場
發表時間:2009-07-28 08:07:40; 來源:
上半年凈利潤增長將超100%! 華東數控(002248)作為首家發布中報的企業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而這一成績也讓其他自求平穩渡過金融危機的企業羨慕不已。 各證券公司在評析華東數控上半年業績翻番的現象時,都不約而同地提及了軌道板磨床。 據了解,2009年華東數控軌道板磨床產品訂單總額接近4億元左右,而公司2008年全年的營業收入也只有4.21億元,這意味著僅這塊業務的銷售收入就基本相當于去年全年的銷售收入。 受益高鐵項目 7月18日,中國工業報記者走進華東數控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看到一臺臺軌道板數控龍門銑磨復合機床和軌道板模具整齊排列。該公司常務副總尹向東說:“這些博格板磨床的交貨期在今年10月份,準時交貨沒有問題。” 尹向東解釋,軌道板磨床之所以稱為博格板磨床,是因為2006年以前世界上只有德國博格公司能夠打磨這種軌道板的數控機床,是華東數控通過自己的努力打破了這個限制。 2005年10月,中鐵六局集團面向全國數控機床企業招標,為京津城際高鐵求購博格板加工機床。 京津城際是我國第一條城際高鐵,設計時速為350公里。從線路的平順性、穩定性、安全性以及滿足列車高速行駛的需要考慮,京津城際的鋼軌不是鋪設在普通的枕木上,而是鋪設在經過機床精確打磨的軌道板―――博格板上。 鐵道部有關專家認為,中國的高速鐵路建設如果在關鍵技術上不能實現自給,處處受制于人是極其不利的。為此,鐵道部對京津城際軌道交通工程提出了“北京段預制場磨床設備國產化”的要求。 華東數控得知這一消息后,馬上意識到這是一個難得的機遇。首先,所有的國內企業都沒有這方面的技術經驗,雖然華東數控建廠才3年,但與同行企業都處于同一起跑線上。其次,公司已經與德國西斯莊明合作,有強有力的技術支持。最重要的是,華東數控是國內少數同時具備先進的龍門磨床和龍門銑床設計和生產能力的企業之一。 經過精心的準備,公司最終中標該項目,并在一年后成功交付。這也為華東數控在軌道交通博格板機床制造領域奠定了基礎。 華東數控董事長湯世賢說:“公司在博格板磨床的訂單已經達到了27臺,除了第一臺機床的軟件包外購外,其余的都是配公司自身開發的軟件。而這部分軟件成本占到整機的8%~10%,可以說現在在博格板磨床領域,公司從硬件到軟件都有了很好的積累,這大大增加了我們今后在軌道板磨床市場的競爭力。” 湯世賢告訴記者,博格板磨床可以說是公司過去3年主攻的戰場,但公司如果要得到持續的發展,還要善于挖掘新的經濟亮點。大、重型數控機床的研制生產則是華東數控的下一個經濟增長點。 下一個增長點 據湯世賢介紹,華東數控在威海經濟開發區東邊的海邊正在籌建一個生產重型機床產品的工廠,名稱已經定了:華東重工。該工廠生產的重型機床產品主要有22米立車、8米×8米×22米的龍門車銑復合加工中心、直徑320毫米的落地鏜床、16米的滾齒機等。
同時,公司還將建一個樣板車間,僅車間大門就有22米,車間寬度36米,起吊高度25米,最大起吊能力500噸,單車起吊高度36米。湯世賢說:“整個工廠設計完成后,估計會是整個機床行業里的第一家。可以和一重、二重、哈電、上電、東汽的加工車間相媲美。” 近年來,由于受大型建設項目需求拉動,重型機床市場需求大增,一些從未觸及重型機床的機床制造企業都紛紛上馬重型機床。于是記者問道:“現在行業都在議論這么多的投入是否會引發重型機床市場投資過剩的話題,那么在目前形勢下,華東數控還進行這么大的投入,難道不擔心可能的行業投資過剩嗎?” 湯世賢答:“現在大家都往這個方向發展,如果各家企業的規劃都能實現的話,肯定會過剩。但我認為關鍵是看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誰能先做出來,比速度。” “那華東是什么樣的速度呢?”湯世賢說:“現在車間主體已經完成,今年9月份封頂,明年下半年投產。” 湯世賢告訴記者,現在工廠里普通機床以及一些簡單的數控機床占的生產比重大一些,但正開始做產業化方向轉移的準備,一方面要向大型、重型機床轉移,另一方面要向電力等能源行業轉移。先做電力行業主要零部件的加工,逐漸做一些重要部件和整機的加工,慢慢過渡。 所以正在建設的華東重工廠房里,還按照歐洲的標準規劃了一條風電生產線,主要生產1.5~5兆瓦的風電主要零部件,包括輪轂、變速箱、變槳齒輪、聯軸器等。車間將配置有兩臺直徑260毫米的落地鏜床、四臺4米立車、一臺自動清洗機、兩臺三坐標測量機等組成的U型生產線,可實現自動加工、自動清洗、清洗后自動檢測等工序。而這將會是繼德國1.5~3兆瓦風電設備生產線后的世界第二條風電設備生產線。 進軍新能源 如此看來,華東數控介入大、重型機床市場并不是其最終的戰略目標,而是以此過渡到風電、核電設備制造領域。 對此,湯世賢做出了肯定的回答。他認為,目前國內核電站的主要設備幾乎全部依靠進口,價格太高。目前國家大力發展風電、核電,這些設備的國產化將是必然趨勢。而當前國內能生產的廠家數量屈指可數,而且產出也不大。像上海電氣是3年做5套。但按照國家發改委的規劃已經到6套了。 湯世賢說:“這個市場很大,據我們了解,某知名電氣公司有1千多億元的訂單做不出來,如果華東數控今后能接到10%也很可觀了。” 他告訴記者,公司已經聘請了電氣行業資深人士出任該項目的總經理,此外,公司還打算同德國合作,引進德國的技術。現在已經從德國聘請了3位專家常駐威海。 記者獲悉,華東數控還將與韓國斗山、濟鋼合資在威海成立鍛造廠。公司現在已經在開發區預留了1千畝的土地,毛坯和鍛造將在這里完成。在湯世賢看來,同時完成原材料、毛坯、加工這一整套產業目前是國內的一個瓶頸,而華東數控要做的就是在這方面形成自己的產業鏈,并以產業鏈的優勢進入風電、核電領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