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言|對鍛壓行業高質量發展的認識-支持優質企業發展
2023年3月30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和生態環境部發布的《關于推動鑄造和鍛壓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工信部聯通裝〔2023〕40號文)是自1994年以來最為重要的推動行業發展的文件。為了推動鑄鍛行業發展,1994年國家出臺了對鑄鍛行業增值稅先征后返政策,一直執行到2008年,有力地推動了鑄鍛行業的發展,為我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這次政策的出臺,對鑄鍛行業而言意義重大,特別是首次將沖壓、鈑金與制作寫入“指導意見”,需要鍛造、沖壓、鈑金與制作行業同仁認真學習、準確把握、積極落實。為此,基于自己的認知、了解到的行業情況,針對文件中的一些論述,寫了這篇認知,希望能有助于企業和政府有關人員理解鍛造、沖壓、鈑金與制作行業。本認知共分十一個篇,這是第九篇。 摘要一: 培育優質企業。圍繞重點裝備制造企業培育建設一批產業鏈供應鏈核心企業,推動企業深耕細分領域,加強專業化、差異化發展,在鍛壓行業帶動形成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支持行業骨干企業增強內生發展動力,在汽車、內燃機、能源動力裝備等領域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制造業領航企業。充分發揮優質企業在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中的中堅作用,組織參與裝備制造業強鏈補鏈行動,做強長板優勢,補齊短板弱項,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發揮國家產融合作平臺作用,引導金融機構向鍛壓行業企業提供精準支持。 解讀一: 注重細分領域耕耘,實現產品(鍛件、沖壓件、鈑金與制作件)專業化,特色化是發展差異化的重要方式,也是重要內容。小巨人的特點應該是不可替代的產品,將某類或某種產品(鍛件、沖壓件、鈑金與制作件)做好和做絕,單項冠軍應該是專項領先,至少是國內領先,專項就應該是某類或某種產品(鍛件、沖壓件、鈑金與制作件)。 核心制造企業的前提是具有較為強有力的“用戶產品技術”,以及協助用戶基于用戶需要和自身條件進行的技術設計和提出技術要求建議,因此如果能保證供應鏈的安全,鍛造、沖壓、鈑金與制作企業必須具有較高的市場綜合素質。 從整個行業發展的角度看,如何發現短板,如何瞄準短板,需要下大力氣解決“有沒有”的同時,解決“強不強”問題。 準確的和恰當的金融支持需要具有共同的認知平臺,充分了解行業特點和企業特點,因此,金融機構、行業和企業,特別是政府部門和中國鍛壓協會應該還有許多工作需要做,能用通用的語言,準確地解釋鍛造、沖壓、鈑金與制作行業特點和特征,讓非行業人員聽得懂,弄得明是極其重要的事情。 摘要二: 打造特色產業集群。鼓勵地方圍繞裝備制造業布局培育鍛壓特色產業集群,完善政策配套,推進集群規范化、規模化、綠色化、集約化發展。鼓勵各地結合本地產業集群特征,梳理產業發展定位,確定發展規模及結構,制定綜合整治方案,從生產工藝、產品質量、安全生產、污染防治(源頭減量、過程控制、末端治理)等方面推進集群升級改造。引導集群間錯位、差異化發展,發揮行業骨干企業帶動作用,推動與裝備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深度互聯和協同響應。完善研發設計、檢驗檢測、試驗驗證、3D打印服務、熱處理、電鍍、噴涂、倉儲物流、固廢處理、人才培訓、融資等產業集群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解讀二: 產業集群不能簡單理解為產業“集聚”,應該理解成各具特色的產業鏈企業的集聚,同時也應理解為鼓勵推動全行業的企業兼并和聯合,形成具有優勢互補的產業集群或集團。 在各地的產業規劃中不應以“集中”為理念展開,因為鍛造、沖壓、鈑金與制作的生產完全不同于主機、消費品,個性化的體現比較艱難,共性化的內容較多,因此在考慮鍛造、沖壓、鈑金制作布局中,首要的必須考慮用戶的布局,將用戶布局作為主體,零部件企業作為輔助,也就是必須以需求為主導展開鍛造、沖壓、鈑金與制作布局。 原材料是鍛造、沖壓、鈑金與制作的重要內容,占企業的成本比較大,因此在布局鍛造、沖壓、鈑金與制作的同時必須考慮建設必要的原材料市場。 鍛造、沖壓、鈑金與制作的產業更需要本地的產業鏈完善和供應鏈完整,不然很難讓企業健康生存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