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十大領域重點工程振興裝備制造業
中國政府網12日發布了《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這份規劃是2009至2011年我國裝備制造業綜合性應對措施的行動方案。 《規劃》提出,未來三年,要實現裝備制造業平穩增長,國產裝備國內市場滿足率要穩定在70%左右。在重大裝備研制上要取得突破。提高基礎配套水平,優化升級組織結構。同時,要明顯轉變增長方式,降低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物耗和污染物排放,提高勞動生產率,大型企業集團的現代制造服務收入占銷售收入比重達到20%以上。 對于產業振興的任務,《規劃》指出,要依托高效清潔發電、特高壓輸變電、煤礦與金屬礦采掘、天然氣管道輸送和液化儲運、高速鐵路、城市軌道交通、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和民生、科技重大專項這十大領域重點工程振興裝備制造業;抓住鋼鐵、汽車、石化、船舶、輕工業、紡織、有色金屬、電子信息產業和國防軍工九大產業重點項目,實施裝備自主化;提升大型鑄鍛件、基礎部件、加工輔具和特種原材料四大配套產品的制造水平,夯實產業發展基礎。 《規劃》提出,重點支持裝備制造骨干企業重組,逐步形成具有工程總承包、系統集成、國際貿易和融資能力的大型企業集團。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兼并重組境外企業和研發機構。制定鼓勵境內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重組的政策措施,妥善解決富余人員安置、債務核定與處置、財稅利益分配等問題;對重組企業發行股票、企業債券、公司債券、中長期票據、短期融資券以及申請貸款等予以支持;對境內企業并購境外制造企業和研發機構,可給予相關項目貸款貼息支持。鼓勵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的條件下開展境內外并購貸款業務。國家還將加大對重點基礎配套企業的投入力度,引導民營資本和外資投向基礎零部件、加工輔具等領域,發展一批高起點、大規模、專業化企業。 此外,國家支持裝備制造骨干企業在工程承包、系統集成、設備租賃、提供解決方案、再制造等方面開展增值服務,逐步實現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延伸擴展研發、設計、信息化服務等業務。同時,落實節能產品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用好節能產品補貼資金,對購買高效節能裝備產品的終端用戶給予補貼,2009年先行開展對高效電機推廣應用的補貼。 昨日,工信部和發改委權威人士向記者透露,作為裝備制造業振興規劃的配套政策之一,使用首臺首套設備風險補償細則將率先出臺。據記者了解,目前涉及各行業的地方120億投資的技術改造項目已審批完成上報國務院,中央企業項目80億的技術改造投資項目正在申報中。 上述人士透露,振興規劃提出,建立使用國產首臺(套)裝備的風險補償機制。鼓勵保險公司開展國產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業務。目前的設計是首臺套按照設備價值的一個比例去給予補償,但這個比例還沒有定下來。 規劃還提出,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要支持自主創新的技術裝備,項目申報文件中須附有設備采購清單,項目咨詢評估階段需對設備采購方案進行評估,項目實施階段要加強對設備招投標的監督和指導,確保自主創新設備采購方案的落實。支持裝備產品出口。同時完善出口退稅政策,適當提高部分高技術、高附加值裝備產品的出口退稅率,鼓勵金融機構增加出口信貸資金投放,支持國內企業承攬國外重大工程,帶動成套設備和施工機械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