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
裝備制造業是為各行業提供技術裝備的戰略性產業,其關聯度高、吸納就業能力強、能耗和污染物排放較低,是一個地區工業化水平的重要體現,是我省建設新型正業基地和實現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的支柱產業。 按照省委、省政府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總體要求,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確保裝備制造業平穩較快發展,加快結構調整,推動產業升級,根據國家《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結合我省實際,特制定本規劃。規劃期為2009―2011年。 一、裝備制造業現狀及面臨的形勢 我省裝備制造業已形成金屬制品業、通用裝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裝備制造業、電器裝備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裝備制造業等門類較全的產業體系。現有規模以上企業600家,2008年實現銷售收入680億元,是我省繼煤炭、焦化、電力、冶金之后的第五大支柱產業,位于全國第22位。全行業擁有5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31個省級技術中心,5家行業技術中心。太重的大型起重機、減速機、油膜軸承,太重煤機的大功率電牽引采煤機,大同機車的電力機車,智奇的動車組輪對,晉機、太重的火車輪、軸,永濟電機的電機,榆液的液壓系統,經緯紡機的環錠細紗機等30多種產品在國內具有較大的市場占有率和較高的知名度。 但是,我省裝備制造業與先進省份相比,仍存在產業總量較小,集中度低,產品附加值不高,缺乏帶動性強的整機成套產品和規模效應突出的拳頭產品,新型裝備制造業發展較慢,外資和民營企業比重較小,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不強等問題。目前我省裝備制造業受金融危機影響,產品市場需求萎縮,企業經營困難。應當看到,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中央和我省相繼出臺一系列措施,提振經濟的積極效應正在逐步顯現。同時金融危機也為我省裝備制造業調整優化結構、實現產業升級以及承接產業轉移帶來新的機遇。我們要抓住機遇,實現我省裝備制造業又好又快發展。 二、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的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轉型發展、安全發展、和諧發展為指針,以市場為導向,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技術創新為動力,重點打造規模效應突出、帶動性強的整機成套產品,著力培育龍頭企業,輻射帶動產業集群發展,構建我省裝備制造業技術自主化、設備成套化、制造集約化、服務網絡化的新型產業體系,實現裝備制造業的跨越式發展。 (二)發展目標 到2011年,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名牌產品和自主創新能力強的優勢企業,實現產業發展由加工制造向集研發、生產、成套、服務于一體轉變,力爭形成以五大裝備制造國家示范基地、五大新型裝備制造基地和四大產業集群為主體的裝備制造業格局。 1、產業規模快速增長。到2011年全省規模以上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000億元。 2、產業集中顯著提高。到2011年培育2個年銷售收入150億元以上、2個年銷售收入100億元以上、4個年銷售收入50億元以上的裝備制造骨干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