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金秘書長接受中國工業報專訪:高素質勞動力奇缺 鍛壓產業升級受阻
發表時間:2010-11-11 13:14:18; 來源:
“問題非常嚴峻,”中國鍛壓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金憂心忡忡,鍛壓產業奇缺高素質勞動力,一些鍛壓企業甚至都找不到合適的工人,生產線只能停工。 9月7日下午,在位于北京市紫竹院路甲32號的中國鍛壓協會,張金對中國工業報記者表示,鍛壓產業要實現轉型升級、節能降耗,就必須要用新辦法、新思想、新人才,必須要解決高素質勞動力短缺問題。 產業人才短缺火燒眉毛 一個月前,張金曾就此事專門寫信給溫家寶總理。 “這是一個戰略問題。”張金認為,如果人才短缺問題再拖上20年,那么,按照目前的狀態發展下去,我國鍛壓產業將會付出巨大代價。“思想落后,工藝落后,管理落后――很多企業將會倒閉,行業的技術水平也將越來越落后。” “山東通裕集團有限公司上了一臺萬噸級液壓機,需要冶煉人才、鍛造和熱處理人才,但國內就是找不到,沒辦法只能到國外找,到目前為止還沒找到合適的人選,企業非常苦惱。”張金告訴記者,鍛壓行業類似找不到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的企業非常多。 前不久在上海考察時,張金看到有一些鍛造企業的生產線停工。“他們并不是因為沒有訂單,沒有市場,也不是因為限電或設備有故障,而是因為沒有產業工人!” 據張金介紹,目前國內鍛壓行業高素質勞動力非常緊俏,企業招聘車間班組長,有的自由鍛工種的月薪達到1萬~1.7萬元,模鍛的達到7千~8千元,即便如此還是招不到。被逼無奈,企業也只能到處挖人,而從國外引進人才現在也是困難重重。 張金說,協會曾計劃邀請日本一位65歲的老專家到中國來,為國內的幾個企業做3個月的顧問,原本已與其本人談妥,但后來其所在的日本企業不同意他過來,最后,甚至都不允許他到中國來講學。 “在第三屆亞洲鍛造會議上,我們將聯合幾個企業公開地、大張旗鼓地在海內外招聘高水平人才。”張金說。 高素質勞動力無處可求 那么,到底缺什么樣的人才呢? 據張金講,鍛壓行業當前主要缺乏三方面的人才,即高素質的管理人才、專家型的技術人員以及高素質的勞動力,其中高素質勞動力尤其緊張。 鍛壓產業中小型企業比較多,屬于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很多企業包括老總在內,還沒有形成一個很有競爭力的管理團隊。張金舉例說,如許多管理者還沒形成完善的現代化企業理念;尚未完全掌握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在一些國際認證標準的執行上打折扣;缺少一些現代化的基本技能,對信息化、市場化的認識還不夠。 與此同時,盡管行業培養了不少技術人員,但專家型的人才卻并不多。“他們的標志是拿到一個零件或產品,就可以干脆利落且很有把握地判斷出它的工藝步驟來。”張金說。 他分析說,這種短缺,既緣于技術人員教育滯后導致開發性、開拓性和決斷性人才較少,也緣于學員現代技術手段欠缺,沒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不懂模擬技術,不注重積累物理實驗數據,只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此外,技術人員的學習能力較低,而企業也不甚重視。“協會這些年組織了一百多位專家撰寫資料,但企業不肯給技術人員買,而技術人員也不愿自掏腰包去買去看,致使很多行業書籍甚至無人問津。” 至于產業工人,張金認為,一方面現在的勞動者不愿意從事體力勞動,另一方面大學生就業觀有問題,寧愿待業也不愿沉下心當技術人員、高素質工人,此外工人待遇目前還是偏低,尤其是鍛壓產業,素有“臟、苦、累”的“惡”名。“但也不是都低,很多企業車間班組長的月薪七八千元,可盡管工資高也沒人愿意干啊,這還需要就業理念的改變以及社會對體力勞動者的承認。” 他告訴記者,國外普通的鍛造產業工人月薪1萬~2萬元人民幣。“未來我們也會達到這個水平,除了管理層,體力勞動者跟普通腦力勞動者的待遇不能相差很大。未來社會走到這一點才比較正常。無論怎樣,高素質的勞動力是創造社會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產業大軍必須要放到重要位置。” 職業教育需厘清思路 因為站得高、看得遠,我國的行業協會一直以來都肩負著引導行業健康發展的重任,鍛壓協會也不例外。自成立以來,該協會就一直很關注人才問題,但當初關注的重點只是管理者和技術專家。 但除了優秀的管理者和技術專家,行業現在更需要高素質的勞動者。于是,針對企業需求,鍛壓協會從2007年開始為行業培訓高素質勞動者。2008年協會還與泰州職業技術學院等聯合籌辦了中國機械中等專業學校,并建立了鍛壓協會行業人才培養培訓基地。 “建校思路非常簡單。”張金坦言,鍛壓產業的高速發展以及持續的轉型升級都需要有高素質的產業大軍來支撐,但事實上,符合需求的工人越來越難找。也正因此,其建校目標也極其明確。“我們建的是工人培訓學校,而非培訓技術人員的中專、大專,因為行業的進步更多地來自于產業大軍。” 在張金看來,盡管很多年前就認識到職業教育的重要性,但目前的職業教育在執行過程中脫離了最基本的思路,反而用大學教育的思路來辦職業教育,以教育辦教育,結果往往是學校很大,專業很多,但卻沒能跟企業掛鉤,跟行業聯系也不緊密。而由于沒能跟產業需求結合起來,其教材不是來自一線的需求,教育的主體思想與文化也不是來自于產業。 大學教育培養的是綜合素質,而職業教育培養的是專業素質,以為企業服務為主。“除了培養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完善知識結構外,更重要的還要有企業、產業文化教育和技能培養。” “我認為職業學校不應建得太多、太大,更不應套用高校模式,應根據地域要求、行業需求等,與產業緊密聯系,將師資集中在某幾個專業上,同時,教材的更換頻率一定要快,要與產業發展步伐相一致。”張金說,要知道,企業重視的是工人能不能干好、是否具備操作能力和實踐能力。 他還希望國家能明確職業教育的法律地位和法律要求。在寫給溫家寶總理的信中,張金建議,企業的銷售和產值達到一定水平后,必須要有為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義務。國家應出臺相應的政策讓企業支持職業教育,比如每年拿出一定資金來支持職業教育學校,或者積極為學校學生提供實習基地、接收學校培養的學生,還可以與職業學校合作,開展招工招生聯動。 “職業教育要基于行業企業的需要,不但能提供技能型高素質勞動者,更要花大力氣、下大功夫培養學員的產業意識,使他們在學校就能接受產業的現實和文化!”張金強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