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再迎“黃金十年” 零部件能否借勢井噴
內容摘要:據新華社消息,中國汽車工業協會22日透露,綜合中國主要車企未來產銷規劃來看,到2015年中國汽車產能有望達到2300萬至3100萬輛,并且未來幾年還將保持高速增長態勢。
據新華社消息,中國汽車工業協會22日透露,綜合中國主要車企未來產銷規劃來看,到2015年中國汽車產能有望達到2300萬至3100萬輛,并且未來幾年還將保持高速增長態勢。
據了解,2011年起,中國汽車行業將開始實施第十二個五年發展規劃,總體目標仍強調中國要向汽車強國轉變。期間,中國汽車市場的規模、產銷也將進一步擴大。專家分析稱:激增的整車市場必將催生一個龐大的零部件產業市場。 核心技術:搶占中國零部件大蛋糕的先決條件 中國成為全球汽車行業正在進行重組的催化劑。全球經濟中心的向東移動,定將給許多行業帶來巨大改變。隨著中國超越美國成為最大的汽車第一消費大國和第三生產大國,全球的廠商都盯準了中國這個巨大、誘人的蛋糕。為了在新形勢下的競爭中取得優勢,唯一的辦法就是促進我國自有零部件企業盡快掌握核心技術。 “雖然中國擁有超過5000家零部件生產企業,但實際掌握先進技術的沒有幾家,而大部分則僅為生產非核心部件的企業。”汽車行業專業人士葛漢興表示,汽車由上萬個零部件組成,零部件的技術水準直接影響整車的技術含量,而目前我國自主品牌汽車的大部分零部件主要依靠進口。這還不包括技術要求更高的發動機、底盤、變速器等決定汽車性能的重要總成。這也就意味著,甚至連我們自主品牌整車的核心零部件蛋糕也被外資企業無情的占據。 更有蓋世汽車網調查數據顯示:在汽車主要的關鍵系統和部件方面,外資基本控制了中國70%以上的市場份額,部分產品幾乎全部為外資壟斷。絕大部分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卻集中在技術含量少、利潤水平低的低端領域,價格幾乎成為中國企業唯一的競爭手段。 針對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的困境,有業內權威人士分析指出,中國汽車零部件長期處于產業鏈低端的根本原因在于核心技術的缺乏。據統計,在汽車電子、發動機、變速器等關鍵領域,外資控制的市場份額已高達90%,而絕大部分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卻集中在技術含量少、利潤水平低的低端領域,價格幾乎成為中國企業唯一的競爭手段。 亞洲最大的清潔型乘用柴油機制造商歐意德動力集團總裁徐恒武表示:“中國零部件企業要想決勝市場,就必須掌握先進的核心技術。” 首都經貿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何旭武也對此觀點表示持贊同態度,他認為,從目前汽車行業整體情況來看,只有擺脫了“組裝廠”的生產模式,我們才滿足汽車強國的首要條件,就是掌握汽車的核心技術知識產權。 從“借鑒”走向“創造” 歐意德試水成功 零部件市場格局形成進入關鍵期,技術優勢、規模優勢成致勝要素,國內零部件企業明顯加速了對核心技術的研發力度。歐意德先行者先至,憑借清潔柴油機技術,率先發力,占領市場高地。 據悉,早在2006年,歐意德首先預測到了清潔型柴油發動機將是中國未來節能減排的最現實的突破口。當時國內柴油車還面臨著技術和市場的雙重難題,但是歐意德并沒有把目光局限在現有的時間和空間,而是長遠考慮,以全球視角確立企業未來的戰略規劃。 “高舉高打”自主道路,是歐意德制定的總基調。歐意德先后與意大利VM公司、德國博世公司、意大利霍尼韋爾等業界頂級企業合作,通過技術引進、吸收和再創新,歐意德開發出國產第一款達到歐Ⅴ排放標準的乘用柴油機,升功率達到國際領先的55KW/L,樹立了中國柴油機技術的新標桿;在生產設備上,歐意德配備了亞洲最先進的發動機生產線,自動化率達到97%,每46秒就有一臺發動機下線;在規模上,歐意德一期達到30萬臺發動機的水平,未來規劃更將達到100萬臺的水平。 可以說,一起步,歐意德就已經遙遙領先,從技術、自動化生產線設備到生產規模,全都達到了無與匹敵的高度,充分奠定了其在行業的領先地位。歐意德綠色柴油機兼具經濟節能、清潔減排、動力性強和安全這四大性能,競爭優勢很明顯。前瞻性地判斷力給研發、生產等環節預留了充足的時間。歐意德總裁徐恒武談到此時從容道:“我們之所以搶占先機,是我們及早地看到了柴油車市場的廣闊。這是一片遼闊且未充分開墾的黑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