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的重卡市場徹底淹沒在EGR的海洋里
發表時間:2009-06-29 08:31:05; 來源:
EGR周歲之際全面鋪開 中國重汽推出的EGR國Ⅲ發動機在本月迎來了它的一歲生日。重汽用EGR技術在去年7月1日國Ⅲ排放標準實施之前,成功地避開了使用高壓共軌噴射系統帶來的高成本,并迅速贏得了市場。但重汽的做法同時招致了巨大的非議,"假國Ⅲ"、"犧牲油耗換排放"、"質量不穩定"等等帽子都扣在了這家中國最大重卡企業身上。但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重汽的競爭對手們很快倒向EGR,時至今日主流重卡企業幾乎都有了自己的EGR產品。面對此種怪現象,我們應該懷抱怎樣的心態來為EGR慶祝生日? 6月18日,北京氣溫下降、陰霾重重。東北郊外的徐辛莊,一汽解放4S店的張經理對記者說:"北京地區不光是我們,中國重汽的經銷商也不賣裝EGR的車了,但外地的EGR賣得不錯,因為北京的環保要求比外地高"。據記者了解雖然各個發動機企業都有了EGR產品,但進入環保目錄的僅有包括重汽EGR產品在內的一兩種。重汽的EGR通過了環保認證卻不在北京賣是因為北京的用戶偏愛共軌? 贏得市場就是勝利? 在和解放4S店距離300米的中國重汽4S店,經理王雪英向記者證實,"我們店面向北京市場,今年已經不賣EGR產品了,北京要共軌車的用戶比較多,去年賣過一些EGR。" 王經理同時向記者透露,河北三河那邊EGR賣得很好,你可以打電話問問。 三河經銷重汽卡車的孫經理顯然很忙,他不愿向記者透露具體EGR車型具體銷售的具體情況,簡單給出了三個字:"還可以"。 經解放4S店張經理介紹,記者聯系了前不久剛剛購買了20輛解放奧威的石先生。"我這邊有50輛車,都用的共軌或者單體泵,聽說EGR的車不穩當,拔掉控制線就能變成國Ⅱ車,油耗卻能降下來,也不知真的假的。"石先生說。 記者同時向重汽4S店的王雪英經理要求提供一些去年在該店購買EGR車的用戶的聯系方式,王經理許諾當天下午發送到郵箱,到第二天下午也沒有音訊。 與EGR在北京的落寞形成反差的是,不久之前,東風康明斯也加入了EGR陣營,媒體評論說,國內最后一個主流發動機企業也最終倒戈,2009年的重卡市場徹底淹沒在EGR的海洋里。 EGR已經贏得市場,而且很可能擴大戰果,但贏得了市場就是勝利么?在北京乏人問津,北京以外銷售火爆,這不免讓人懷疑,難道EGR技術真的不能真正實現國Ⅲ標準?難道重汽一年以來傳出的"喝油門"、"黑煙門"確有其事? 保護了產業就不算失敗? "且不論EGR技術是否真的穩定,是否是真正的國Ⅲ,我覺得重汽推出EGR是一件好事,"亞新科工業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倪威對記者說,"EGR不是什么新技術,但通過它中國卡車產業平穩實現了從國II到國Ⅲ的過渡"。 亞新科是設在中國境內的最大的外資零部件企業集團之一,它旗下的企業生產的單體泵是解決國Ⅲ排放的另一種方案,從這個角度看倪威是在為自己的競爭對手說話。 "EGR一方面迫使國外公司壟斷的高壓共軌技術價格下降,另一方面,國內從事柴油機燃油噴射系統的企業眾多,如果國家一刀切,規定只能用共軌,那么有好幾萬人可能立即就要失業。顯然,EGR保護了產業的平穩發展"。 消費者當然愿意接受更便宜的產品。記者在兩個國內人氣最旺的卡車論壇發帖詢問卡車用戶怎么看EGR一年以來對中國重卡產業的影響,很多卡車用戶都回復說,導致共軌的價格下降了。 但也有人持不同的看法。有資深卡車媒體人認為,重卡企業普遍不掌握高端噴射技術,他們無力把承擔國Ⅲ排放標準的責任全部擔在自己肩上,但又不得不擔。于是,中國重汽迎合了消費者優先選擇便宜的需求,用并不先進和很難說穩定的技術來過排放關。"中國的卡車企業應該聯合起來,讓自己的消費者意識到,承擔排放責任不僅是卡車企業的責任,同時也是卡車用戶的責任,而不是一味迎合消費者"。 如何面對下一個排放標準? 事實上,時至今日大多數業內人士都已經意識到EGR技術被重汽搬上歷史舞臺最根本的原因是國內企業不掌握高壓共軌核心技術,但這一點能不能成為EGR合理存在的理由卻值得商榷。 今年重汽推出了新的高端重卡豪沃A7,在這款裝備了國內唯一AMT變速箱的招牌產品上,重汽沒敢用EGR,而是用了電裝提供的共軌系統。就這一點,甚至已經有評論說,重汽不敢在招牌產品上玩火。 據業內人士介紹,從國際發動機行業來看,在中小型發動機上三種技術中最被認可的是"電控+高壓共軌"技術,批量生產能穩定達到國Ⅲ,加后處理可達國IV和國V,這一點目前已經成為行業共識。而EGR加裝DPF能達到國IV,卻實現不了更高的排放標準。 "要嚴格執行標準,也許要多花些本錢,要承受更多壓力,但如果真上了一個臺階,行業內競爭力的提升也是立竿見影的。"康明斯(中國)技術總顧問閔佟向媒體表示。 《中國工業報》去年一篇文章也這樣寫道,"讓EGR這種落后的技術順利過關,那些已經沉下心來準備研發共軌的企業重又把心懸起來"。這樣的憂慮不無道理,已經有業內人士擔心,今年,主流重卡和發動機企業紛紛倒向EGR,一個可能的惡果就是國內的共軌技術研發又擱置下來。而下一個排放標準來臨的時候我們依然沒有自己的技術來應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