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零部件采購與檢驗:個體細節決定整體
近年來,我國的汽車產業迅猛發展。尤其是在剛剛過去的2009年,車市年銷量突破1300萬輛大關,正式超過美國而一躍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與之伴隨而來的,是汽車零部件產業的蓬勃發展。各大汽車廠商為了爭奪在華市場份額,紛紛強化其在中國市場的成本控制能力,零部件配套體系將逐步放開,零部件采購慢慢向中國傾斜。隨著汽車零部件行業的日益興起,汽車廠商在零部件采購和檢驗環節出現問題的幾率應該會有所降低。 在研發階段,汽車的各項功能與參數已基本確定,而對汽車品質影響最大的莫過于將圖紙變為現實的制造過程。所謂積土成山,局部影響整體,各個零部件的品質直接影響到整車的性能。因此,零部件的采購與檢驗,成為汽車制造過程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環節。 零部件采購向專一化、專業化方向發展 中國汽車零部件工業的結構特征主要是生產廠家分散落后。整車生產廠既傾向于就地采購或從本集團公司內部采購,又對同一車型的同一種零件實行多家采購方式,借以促進零部件廠家間相互競爭。這樣一來,由于各零部件廠生產規模過小,不足以實現規模經濟優勢因而使成本增高,而且生產規模過于小將導致無法投入足夠資金進行研發。整車生產廠實行多家訂購,使零部件廠不能指望獲得穩定的訂單,也就無法進行充分投資,產品質量因而難以提高。 可喜的是,由于中國市場在全球車市中地位的巨大提升,吸引了不少國外汽車廠商開始考慮將零部件配套體系逐步放開,并與中國本土零部件制造商合作,建立長期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在具體的操作層面上,可以先從對零部件企業的把關入手,選擇知名品牌中得到客戶廣泛認可的零部件;每年再動態調整零部件采購企業清單,根據前一年的使用情況優勝劣汰;最后,建立零部件質量檔案,每月進行例行分析,對出現問題的零部件企業督促其限時整改。 另外,國內一些車企與采購體系相對成熟的歐美、日本車企相比,本土車企的采購成本高、采購流程復雜,為轉嫁成本壓力,很可能會采取壓制供應商成本,這樣難免會導致零部件供應商相應地在一定范圍內靠降低產品質量來達成壓低成本的目的。因此,繼續將采購流程和制度向專業化、科學化方向發展,成為保證零部件質量的重要途徑之一。 零部件檢驗向科學化、制度化方向發展 有了可靠的零部件供應,接下來的檢驗環節也是不可或缺的。質檢是保證產品可靠的重中之重,零部件從供應商到裝配車間,只有中間經過層層把關,才能最終確保整車的質量不受影響。只有從操作者層面來控制缺陷的發生,才能保證最終產品的可靠性。 對零部件的檢驗,應建立科學化的抽檢制度,將質量隱患消除于無形。具體操作可按照小件要抽檢,大件入庫前則要經過100%檢驗來進行。對各規格零部件建立備案,并追溯每個零件的原材料提供企業,對其規格、型號等指標進行備案。如果零部件企業中途要更換原材料,則應全部重新檢驗、考查和登記。 對不同供應商施行相同的激勵與懲罰機制,借以促進供應商加大產品質量控制的力度。按照一定的標準對各個部分、細節進行標準化,而標準化就是制定、執行和不斷完善標準的過程,就是不斷提高質量、提高管理水平的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