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能產業大躍進危機中蘊含的機遇
中國的風能行業呈現出了爆發性的增長,僅僅幾年的時間,就涌現出了十幾家上市公司 風能已經成為世界公認的最具商業化的可再生能源之一。 數據顯示,2007年全球風電投資中,有15%的資金投向中國市場,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風電市場。中國風電行業在2008年全年吸引投資高達340億元,充分顯示出全球資本對于中國風電產業的強烈信心。 國內外風電發展形勢 中國內地及近海風能資源技術可開發量約為10億千瓦,資源豐富。同時,中國政府制定的《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到2010年和2020年,中國風電總裝機容量要達到500萬千瓦和3000萬千瓦。按照每千瓦風電裝機成本6500元計算,新增3000萬千瓦的裝機容量需要總投資約2000億元。 從世界角度來看,從2008年年底以來,國際金融危機導致很多國家大大增加可再生能源和低碳或者清潔技術的公共財政投入,以激勵經濟來增加幾百萬的就業崗位,如奧巴馬執政后的能源和環境新政,英國把低碳經濟列入法律等等。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高級顧問周鳳起在“2009中國風能產業對話資本論壇”上表示,風電行業投資將更加吸引市場的眼球。 具體來說,美國宣布未來十年中,將有1500億美元用于可再生能源,其中9300萬美元用于風電。同時,中國在近年也增加了可再生能源公共財政的投入,其中大部分是用于風電項目。 政府的大力倡導,加之在國際資本的助推,使中國的風能行業呈現出了爆發性的增長,僅僅幾年的時間,就涌現出了十幾家上市公司。 經濟危機之困 行業信息顯示,受經濟危機影響,國內風電行業同樣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2008年年初,國內最大的風電設備制造商金風科技與世界最大的石油天然氣企業BP共同開發的內蒙古達茂旗風電項目的合作終止。基于BP集團戰略發生變化,BP管理層已決定停止其在亞洲的風電業務,導致雙方就上述項目無法繼續合作。 同年11月,由湘電股份與日本原弘產共同出資成立的湘電風能公司同樣遭遇日方股東撤資。對于外方的撤資,主要是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原弘產經營形勢嚴峻,迫于資金壓力不得不選擇出售股權。 此后不久,德國諾德巴克-杜爾公司撤出了與航空動力合作項目投資公司40%的股權。 “危機”中蘊含的“機遇” 根據EZCapital的報告顯示,全球有9%的能源投資是在中國,而截至2006年,中國大約16%的電力來源于可再生資源。到2020年,我國將以可再生能源的占比提高至23%為目標。毫無疑問,僅僅從電力來說,16%-23%的增長空間就已經提供了一個巨大到驚人的新能源市場。這也勢必會掀起新一輪的投資高潮。 面對如此廣闊的市場前景,最先進入的是產業資本,以發電設備制造業為例,東方電氣、上海電氣、北京重汽等一批國家傳統裝備制造企業陸續進入該領域,并占據了較大的市場份額。 |